充皮紙供應商 紙張染色加工 為了使紙張美觀好用,看看我國古人是怎樣對原紙進行“再加工”的
為了增進紙張的漂亮、改善質量,使之適于各種用處,我國古代常對原紙進行再加工處理。加工方式包括有:染色、酒金、印花、涂蠟、砑光、加米糊、浸膠礬等。在加工過程中,使用了許多輔助劑,如染料、填料、膠料、明礬等。
一、我國古代原紙的加工方式
染色:紙的染色最早大約是西晉葛洪(公元281至341年)創(chuàng)造的。此人對醫(yī)學和煉丹(化學)有些研討。他了解黃蘗有滅蟲卵的功效,因怕紙張遭蟲蛀,就實驗用黃蘗汁浸染麻紙。原意保護紙張,卻試制成了世界上首要張用天然染料染成的加工紙,史稱黃麻紙。這種紙外觀呈黃或淡黃色,后來被廣泛應用。
黃蘗是一種蕓香科葉喬木,高三、四丈,其莖部的內皮呈黃色,可作染料。它也是中藥材,具有治療“止泄痢、目熱赤痛、口瘡、血痢”等效用。
造紙工匠在葛洪創(chuàng)造的基礎上,進一步總結提高了用黃蘗染紙的方法,稱之為“入潢”。該法是先將黃蘗內皮切開,放在水里浸出原汁。然后把剩下的渣子取出搗碎,加煮沸,裝入布袋,擠出黃汁。復又將殘渣再搗爛,再煮沸、擠壓。如此處理三次,隨即將這三次浸出的黃汁與最初的原汁混在一起備用。把麻紙在黃汁內浸曳,逐張晾千即成。
下面介紹紙染色的實例:
染宋箋色紙,黃柏一斤搥碎,用水四升浸一伏時,折磨至二升止。聽用橡斗子一升,如上法煎水。聽用胭脂五錢,深者方妙,用湯四碗,浸榨出紅。三味各成濃汁,用大盆盛汁。每用觀音簾堅厚紙,先用黃柏汁拖過一次,復以橡斗汁拖一次,再以胭脂汁拖一次,更看深淺加減,逐張曬干可用。
酒金:用金銀粉在五顏六色紙上描出各種花鳥蜂蝶等形象,或者用粘性物(粘合劑)在紙上繪出各種圖畫,再酒上金銀粉末,使紙面光澤絢麗,這叫做酒金。如明清時期的金花紙等。
印花:是我國古代加工紙中的一個特色。它是紙與印(刷)相結合的一種工藝技術。其間一種叫做“明花”,即印上的花版,紙面可見生趣盎然的五顏六色形象;另一種稱為“暗花”,即把紙逐幅嵌合在兩塊刻有陰紋或陽紋圖畫的印版之間,使斑紋凸出地顯現(xiàn)在紙面上。印花與紙張的“水印”是不同的。前者為對原紙進行再加工(印花);后者則是在抄紙過程中,利用抄簾上的水印斑紋而構成的。金銀印花箋的加工方法如下:
用云母粉同蒼術生姜燈草煮一日。用布包揉洗,又用絹包揉洗,愈揉愈細,以絕細為佳。收時以綿紙數(shù)層置灰缸上,傾粉汁在上曬干。用五色箋將各色花版平放,次用白芨調粉,刷上花版,覆紙,印花紙上,不可重輯。欲其花起故耳。印成花,如銷銀。若用姜黃煎汁,同白芨水調粉,刷板印之。如銷金,二法亦多雅趣。